(寧波激光加工)老香山、五味和、亨得利…這些溫州老字號竟都和寧波有關
2018/7/17 11:00:15
大家都知道寧波的中山路是“浙東第一街”,而溫州的五馬街則號稱浙南第一街。
去年開始,溫州對五馬街進行了升級改造。在對五馬街進行文化挖掘的時候,溫州人意外發現,五馬街上有名的五味和、老香山、亨得利等溫州老字號,其實在創辦之初,都與寧波商人有關!
資金雄厚的寧波幫進入溫州
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開始,隨著新興的寧波幫在上海的興起,及其對周邊經濟影響的加強,溫州商權開始從福建商人轉移于寧波幫之手!懂T海關十年報告(1892-1901年)》記錄:“溫州城內有四個會館,即臺州、江西、福建和寧波。寧波會館最為重要,本口岸的貿易主要掌握在他們手中!钡角迥┟癯,在溫州的寧波商人實力超過了傳統的福建商人。
因此,清末民初,溫州工商業界有了“無寧不成市”的說法。寧波幫投入資金多,經營項目廣,幾乎占據所有重要行業。從清道光年間起直至清末民初,不論五馬街、南北大街、信河街,溫州市區的很多街巷,都有寧波幫的大戶。
其中,寧波幫開設的老字號最多的地方,就是五馬街。
溫州“藥行街”也是由寧波幫打造
五馬街從建街至今已有1680余年,據說其得名與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有密不可分的淵源。五馬街地處溫州城區最中心的黃金地段,街長400多米,兩側有14條小巷。
清末民初,寧波幫在溫州涉及南北貨業、藥材業、醬園業、洋廣貨業、錢莊、銀樓業等,在溫州市場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。如今還開在五馬街區的老字號,如五味和、老香山、亨得利,以及如今開在市區各處的葉同仁藥店等,都是當時的寧波商人在溫州開設的。
根據《舊溫州軼事錄》記載,經營南北貨的裕大行,是寧波籍的高麟如、戎獻深、李韓英三人合開,職工人數最盛時達70余人。天津、鎮江、上海、寧波、漢口、營口、福建等地均派駐人員。經營業務無所不包,存貨之多遠近聞名,經常堆滿八個棧房。光緒末年有一堆棧失火,搶救出來的木耳布滿花柳塘河;災后剩余物資尚可開幾家店。
再如藥材業的葉同仁堂,是慈溪鳴鶴鄉人葉心培于清康熙四年所開設,至1957年公私合營時,已近300年歷史。其所以能如此經久不衰,是因其資力雄厚,又擅長經營,且重視商品質量和信譽之故。
這里還需要指出的是,近代溫州中藥行業的興起,寧波幫功不可沒。1868年,寧海香山藥商李蔚在五馬街西頭四顧橋上岸(今大同巷口)開設中藥店,并以家鄉取店名“香山”。此后,大同巷漸成溫州的“藥行街”,F在,老香山堂成為五馬街唯一保留的、較大規模的中藥店。
在溫州,寧波人開設的藥行還有1803年慈溪人葉子漸開設的“葉三寶國藥號”;1895年慈溪人葉苑新開設的三馀堂藥棧,自制三馀神粬、午時茶、賽空條(眼藥)等中成藥,藥效甚靈。
曾在溫州捐資創辦“永清小學”
在其他行業,寧波人在溫州創辦的著名老字號有:
1889年(清光緒十五年),由寧波人王植三、石仁孝、陳清瀾在五馬街開辦的錢莊——公大當店。
1906年,慈溪楊王村人楊直欽,在五馬街開設“五味和”分店,稱為新號;同年,由五味和老店制蜜錢工人趙金鄉,邀一董姓寧波人,在五馬街中段開設了正豐和蜜錢店。
1922年,由寧波人創辦的四明銀行是當時溫州僅有的兩家銀行。
1920年代,寧波人鄭洪熹開設鄭生記菜館,名牌菜首推“寧式炒鱔”。
1932年,寧波人周倫昆到溫州大街(現解放街)開設的亨得利鐘表眼鏡行,五馬街(今29號)為其分部。經營范圍延續上!昂嗟美,主要包括:鐘表修配、眼鏡批零,零件、貨品,均從上海接運過來。
南北貨業還有老春陽等;
藥材業有大生堂、葉三寶、乾寧齋、天順昶、沈義誠、新香山等;
醬園業有廣和醬園;洋廣貨業有萃昶和、謙益康顏料號、中央大藥房〔西藥)以及施怡興、通久、皋記、通興等花紗號;
錢莊、銀樓業有怡生錢莊、寶成銀樓。
更難能可貴的是,寧波幫還建立“四明公所”、寧波會館,作為寧波商人在溫州長期固定的聯誼組織。他們對溫州的地方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給予很大支持,深受溫州市民的稱贊。據說,當年溫州曾有一家“永清小學”,創辦基金來源大部分是寧波商人捐獻的。
溫州老一輩工商界人士深有感觸地說:“早先若無寧波幫,溫州市面不可能這樣繁榮!